独立师东南集团正在与日军独立混成第3旅团大战的时候,作为独立师师长的江云,此刻却已经离开了师部所在的武城县,来到位于冀鲁交界处的郑家口。
郑家口是河北故城县下辖的一个镇,位于京杭大运河边,原为郑家渡口后发展繁荣,在清末的时候已经是仅次于县城的一个大镇,独立师想要发展山东根据地,交通这一块是不可能被忽略的,而山东多水运,所以水上交通是重中之中。
江云来郑家口却是来视查后勤部运输处的工作的,后勤部虽然在武城办公,但是动输处办公地点却是设在了郑家口,主要是靠近运河,利于交通运输。
后勤部长吴征一路陪着江云,详细的了解了运输处的各项工作,从目前来讲,还是能够让人满意的。江云也不得不感叹,越是困难时期,党的工作效率就越是高。
郑家口虽然不在山东境内,但是与武城县距离相近,所以对于江云的出行,罗荣恒也没有什么异意,只不过让警卫团长孙长路亲自带个警卫营沿路保护。事实上,江云之所以出来一趟,除了有必要对下面的工作进行了解外,也是想让自己放松放松。
现在两个战略集团都南下了,作为师长不能亲临指挥,还要每天在作战室煎熬等待,实在是无趣,故借这个机会出来走走,顺便也考查一下地方上的工作。
如今整个冀南和鲁西北让自己独立师连成一片,成了八路军的根据地,但是如何经营这么大的地盘,却是一个大问题。共产党要说打仗,人才多的事,但是搞地方建设,却没有什么经验,想想当初的中央苏区,搞得一团糟,越搞越穷。现在的西北大后方虽然好了一些,但是人才太缺了,本身西北就缺,这些日子又要给各部队派地方干部,相信中央组织部的领导们只怕连觉都睡不好吧。
春天的早晨,山区的空气分外清新,微风吹过,花香直往人的鼻子里钻。一大早,江云就拉着吴征到了镇外的一块麦田里,查看小麦长势。虽然原来对农业生产基本上是一窍不通,不过他知道许多他原来时空农业生产的情况,在陕西搞屯垦的时候经常下部队,把自己的知识和战士们的劳作一印证,还能提出一些让战士们惊奇的新招。这个时候春暖花开,麦田里绿意盎然,江云自觉得心神俱醉,站在田边目光闪动,一时竟然痴了。
吴征与江云共事已久,知道师长对于工农商业都非常重视,就像他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打仗打的就是后勤。就因为这样,他这个独立师的后勤部长相比八路军其他各师的后勤部长级别要来得高,而且还名列师党委委员,排外也不是最后。遂蹲到地下,看开了麦根。
一个老农挑着一担粪走了过来,远远地就见几个军人在自己的地边瞎捣鼓。他知道,这可能是八路军的官在看麦子的长势,也不惊扰他们,把粪桶放下,一瓢一瓢地舀粪浇在麦垄上。原本独立师刚来的时候,大部分老百姓因为不熟悉,以为跟以前的国军差不多,虽然赶走了小鬼子,但从心理上来讲,还是很抗拒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抗拒再也没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现在不但是军队必唱的歌,很多老百姓也能唱。
一担粪浇完了,见几个八路军还在地里没走,老农就觉得奇怪,难道这些八路军想在这麦地里挖战壕打仗?正常情况下,那个时候的农民见了军人都是躲不及。不过这八路军可不是外人,他们对乡亲们好着呢!所以,老农也不害怕,走过来想仔细看看几个八路军到底在干什么。
见老农过来,吴征亲切地说:“老哥,你看今年的麦子长势怎么样?能丰收吗?”
老农早就注意他们一行人,看得出吴征怎么也是个领导,便接口就说“好着哩!”
吴征又问正常年景一亩能打多少斤?老农说这地好,上肥料足的话能打二、三百斤。江云正在心里想着其他问题,就听见了吴征和老农的对话,思绪也就拉了回来。摇摇头,心里暗暗骂了一句该死的穿越。就走到吴征跟前,听他和老农对话。
吴征是长期从事后勤工作的老红军干部,早在遇到江云之前就已经是副师级干部了,所以对农事是相当的了解,和老农一交谈,自然是越谈越深、越谈越亲切。一会儿功夫就谈到了地租重不重、能吃饱饭不能等问题。
江云听了一会儿,就插话问老农:“老乡,你家有几头牛。”
老农摇摇头:“我家是租种的地,牛也是东家的。”
江云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他知道这个时候,山东小麦种植面积只占整个作物种植面积的觎,由于小麦价格高,面粉口感好,是富人的消费品,穷人是吃不起麦子面粉的。因此。大部分农民认为吃小麦面粉不如吃杂粮顶饥,而且小麦可以换钱,都把麦子作为经济作物看待。这麦祜喂牛是好饲料,但骡马和猪、羊都不吃麦结。只要一问他家有几头牛,就把他种了多少亩麦、日子富裕不富裕问清楚了。可惜这老农是家佃户,没有地也没有牛。
江云想起后世的套作法,就对老农说:“老乡,我有个想法,你看可行不可行。现在正是种玉米的时候,这玉米产量高。耐早谤,玉、米面比高粱好吃、好消化。而且玉、米祜杆是牛、骡、马的好饲料,我们多种点玉米行不行?”
那老农说:“听说胶东人种玉米,还种红薯,都说产量高。我们这里主要种麦、花生、高粱和谷子。玉米也有人种,不过种的很少,吃个稀罕。”
江云又问老农他们是一年两熟还是两年三熟,搞不搞套耕?不说老农了,吴征都不知道江云怎么会知道这些农业名词,以前在西北的时候可没有听说过,都瞪着眼听老农回答。
那老农说,河边的好地一般两年三熟,山地一般都是一年一熟。前国民政府曾派人来指导一耸两熟,都被东家拒绝了,说是要养地。江云找了根小棍子。比划着对老农说:“老乡,我给你说,一年两熟很简单,就是小麦收了后直接种豆子,地都不用犁。也可以把地梨了后种晚玉米。秋收后再直接种小麦。你们这里虽然是山区,但气候好,一年两熟没有问题。另外,你看,这麦奎这么宽。我们要是在这行距之间点上玉米种子。等麦熟的时候,玉米也长起来了,割了麦,这地里就成了玉米田,相当于专门用这块地种早玉米,这样实现一年两熟,由于是早玉米。玉米的产量还高。”
那老农想了半天。才说:“我没种过,可我琢磨你说的办法兴许能成。”
江云心里好笑。要不行我说它干么啊?就趁热打铁,说道:“老乡,要不然我们试试。如果能行,到秋天收获后你多交点军粮,支援我们打鬼子,要是不行,我赔你钱,我在这里不走的,秋天我再来。
老农从腰带上取下烟袋,装了一锅烟,点着吸完,才说:“你是八路军,是打鬼子的队伍。我虽然不识字,但也能分清好人坏人。我琢磨你是为我好,成,我老汉就跟着你试验一把。就是干不好也不要紧,本来地闲着也是闲着。”
江云看了看地情,把株距告诉老农,就让老农尽快找种子,趁机播种。离开老农,江云说这冀南还有山东的老百姓朴实勤劳,土地也肥沃,要给各地、各工作队下任务。根据地要迅推广种玉米、红著等高产耐早作物,改善耕作模式。提高粮食产量,解决粮食供应问题。等机械厂建起来后,先要行制缝细机、磨面机、榨油机等民生类机械,减少后勤物资生产的工作量,还要研制新式楼、犁等农业工具。
吴征不知道江去肚子里到底装了些什么东西,怎么信口就来,而且这饼画得是不是有些大了,就大着胆子说:“师长,你说的这些东西,我听说国外有,天津、上海可能也有卖的,但我们这里没有,就是想生产也生产不出来。而且这个事好像应该是由山东局和省政府负责吧,跟我们后勤部没有什么关系。”
江云笑了笑,回答说:“只要有了机械厂,这些东西都不成问题。至于谁负责的问题,当然是由省政府,但是你们后勤部也脱不干系,你们不但是师后勤部也是军区后勤部,再说咱们现在是军管,一切为了打仗,你可以后李运昌同志们一起商量嘛。到时候,要想法多找一些农业方面的专家,先集中力量在各根据地推广一年两熟。至于我说的机械问题,你不用愁,慢慢来。”
回到镇上,警卫团长就报告说政委电报,江云拿过一看,这封电报是罗荣恒转发的程子华和吴焕先的战报,电报很长,他也看得很仔细,看完后,静静的想了想,才对吴征说:“总算是可以放心了,东南集团打了个大胜仗,五旅在李清同志的指挥下,轻松拿下了青岛,缴获物资无数,据说粮食可供十万大家吃上一年,衣被可以也很多,至于军火嘛,武器可以再装备一个旅,弹药可供我们独立师再打上两次大规模的阵地战。你们后勤可以说是压力大减啊。”
吴征一听,也迫不急待的拿过电报看起来,一边看还一边计算,足足看了十几分钟,才笑道:“师长,要是每一次都能有这样的缴获就好了,我们后勤工作也会好做得多。”
江云摇了摇头,笑道:“要是每次打仗都有这样的缴获,还要你们后勤部干什么,你也别总想着让部队去缴获,以后像这样的缴获是不可能了,整个华北再也不可能有这样的城市会囤积这么多的物次,我们打下了天津,又打下了青岛,下一次,除非是打到东北去,那里才会有无尽的物资等着我们缴获。”
吴征就说:“那我们就打到东北去,把东三省给占了。”
江云哈哈大笑,指了指吴征:“你说得轻松,关东军是日军最强的陆地战略集团,战斗力不可与其他日军同日而语。再说,他们占领东北都好几年了,只怕有很多老百姓都已经习惯了他们的统治,我们一旦过去,最起码不可能像现在这么顺利。抗联为什么会越打越不行,就是他们无法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没有后方的游击战,就是没有根的浮萍,只要遇上鬼子大军,就会面临灭顶之灾。否则的话,当初中们占领北平和天津的时候,我就直接北上了,干嘛还来山东。东北地域广阔,土地肥沃,又是全中国工业基础最好的地方。但就是因为这样,日军才不可能任由我们北上,对于日本来说,东北是他们最重要的原料供应基地,而且还担负着侵华日军的武器供应,你可能不知道,日本人还在东北建有飞机厂。”
吴征听后,良久没有说话,江云讲的这些,以前也说过,但其实并没有几个人真正的放在心里,但是今天一听,对自己的震动还真的是挺大的。
“师长,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打到东北去的。”
“那是当然,但是首先,我们得在山东站稳脚根,把山东根据地建设好,拉起几十万的精锐,保证充中的后勤供应,只有那样我们才能有北上东北的资本,否则只能是送死。”
讲到这里,江云也不禁想起前世看历史,日本人一直不承认败于中国,那是因为其投降是迫于国际压力,特别是几个大帝国出手的结果,当然,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抗战后期,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将占据东北的日军击败。
这只能说明当时虽然已经进入了全面反攻的阶段,但是中国军队仍然没有打败关东军的实力,所以最后只能借苏联红军的手。可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无异于另一个屈辱,苏联红军又是什么好东西。
第二封电报江云只是稍稍看了几眼就放下了,这是程子华关于歼灭日军独立混成第3旅团的战报,从一开始的布局一直到最后的胜利,报告得很详细。
吴征看过后,不禁赞叹:“这一仗打得漂亮啊,咱们师以前都是擅于打伏击突袭,现在却是堂堂正正的击败日军一个旅团。”
江云心里则想的是,虽然打赢了,但是从电报上看,独四团和新二团伤亡都很大,虽然这是必须的代价,但看到这样的伤亡数字,还是不由得心痛。
“我们在炮火上占据了绝对优势,如果再打不赢,那就是笑话了,不过可惜啊,这一仗,除了那个炮兵大队的大队长,就再也没有俘虏到像样的军官,一个中将,一个大佐,几个中佐,全都死了,这还只是一支新组建的部队,如果是野战部队呢?我们面临时的困难很大,特别是徐州会战快结束了,而且经过了这段时间,相信河北的日华北方面军几个受创的师团也快恢复过来,到时候,我们是四面临敌啊。”
吴征不是军事干部,一说到军事上的事他还真是插不上嘴,只好说道:“师长,你也不用担心,敌人是很强大,但我们发展得也快啊,现在经过了新兵的补充,我们师兵力已经突破了十五万人,加上鲁西北警备旅在内,我们共有八个上力旅,加上直属各部队,哪怕是一两野战师团,也奈何我们不得。”
江云点了点头,道:“部队扩大了,但是战斗力确未收会提高,不过你说得对,我们的发展也很快,等西南集团也能够达到作战任务后,我们就算是完成了对山东的收复,虽然有些地方还有鬼子,但都成不了气候,等忙完这一段,就要等着打大仗了。到时候可就是真正的大仗,日军一而再,再而三的在我们面前吃亏,不可能不引以为戒,到时候一旦敌军来袭,只怕就不是一两个师团那么简单。”
吴征也说:“是啊,看来我们还得做好,随时应付三个以上师团的准备。”
江云想了想,说道:“吴征同志,看来我得回武城去了,有些事必须从现在开始作准备,你是跟我一起回去还是留在这里?”
吴征摇了摇头,道:“我就不回去了,再看看,军事上的事我帮不上忙,不过后勤我一定会做好了,师长,你放心回去吧。”
江云也不客气,道:“你也不用急,后勤上的事是急不来的,哦,有时间的话,多关注一下兵工厂的工作,到现在还只能是复装子弹和修理枪械,这可不行,今年之内,兵工石一定要达到批量生产步枪的程度,三年之内,我们要实现部队武器统一装备,特别是重武器。”
吴征点头道:“我会重点关注的,虽然这里的条件不如大西北,但相信能克服困难。其这技术上我们现在已经不缺了,主要是材料和设备,有些设备我们还得自己生产,材料也是个问题。不过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战事顺利,占领的地方越来越大,材料这个问题也会得到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