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粪车出入
俊男美女不惊艳,惊艳的是美女和野兽,那才是真正的让人印象深刻。
某一天,你看到一个不足四尺的矮胖子,还长得又丑又瘸腿,偏偏旁边依偎着一位倾国倾城的大美女,想必看过之后,一辈子都忘不了。
掏粪工、更夫、木匠,苏瞻的生活很难与这三类人有什么交集,也就谈不上什么了解了。
好在,身边有小王小八兄弟,这二人混迹底层,又在得月楼混了几年,见过的,听过的,多不胜数。
离开商号后,听了小王的建议,众人决定先去见见更夫樊歪嘴,因为樊歪嘴住的地方离着汇通商号最近。
更夫,在时钟没有普及的年代里,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更夫虽然收入微薄,却是衙门指定,严格来说,也算是古代公务员了,可惜,是那种披着公务员外衣,实际上比仵作还不如的存在。
一般来说,一个小县城内会有四个更夫,分别负责东西南北四片区域。而南北直隶以及洛阳、祥符这样的大城,更夫就多了许多,往往,每个更夫都会负责一个坊或者两个坊。
尤其是北直隶京城,如果只有四个更夫的话,从一更天开始绕,估计走到最后一个地方的时候,更夫就该报五更天了,那老百姓还怎么混,一更二更没报,你直接报五更天,老子别睡觉了,直接穿衣服干活?
祥符,自然比不上南北两京,但一个更夫负责两个坊也是极限了,而樊歪嘴就负责东北方向的榆林坊和溪水坊。
樊歪嘴大名叫什么,没多少人知道,只知道这家伙说话喜欢歪嘴唇,所以才得了个樊歪嘴的外号。
樊歪嘴就住在榆林坊,所以很好找,此时不到申时,估计樊歪嘴还在补觉呢,毕竟更夫这职业属于夜猫子类型的,白天睡觉,晚上干活。
民间有云,卯时的农夫,酉时的更夫。
不到酉时,更夫一般不会睁眼。
刚想敲门,却发现大门开着一条缝,张紫涵拉了苏瞻一把,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事情有些不对劲,小心一些。”
果然,如张紫涵所想,刚走进院子,就闻到一股浓浓的血腥味儿,只有刚放过血,才会散发出如此浓烈的血腥味儿。屋门并没有关,而是开着一扇,小王径直走了进去。
樊歪嘴和老石头一样躺在地上,鲜血流了一地,同样是利器割喉而死。
伸手摸了摸血渍,还有温度,也就是说樊歪嘴死了连半盏茶功夫都不到,凶手前脚杀人,自己后脚跟来,如果再快一点的话,就可以堵住凶手了。
张紫涵沉着眉头,对萦袖说道,“你赶紧带着小王去找邓柏奇,一定要在凶手之前找到他!”
苏瞻也没有闲着,在屋中搜寻一番,果然在炕洞中找到了一个铁盒子,里边放着四百多两纹银。
实在是想不通,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杀一个掏粪工和更夫?
掏粪工、更夫,无论如何也没法把这两个人联系在一起,如果再加上一个木匠,那就更加乱套了。这三个人,生活中可有半点交集?
掏粪工,身份低贱,干的是脏活累活,平常时候都没人愿意跟他说话。
更夫,时差颠倒,别人睡觉他起床,别人忙碌他睡觉。
木匠......
苏瞻对这个案子越来越感兴趣了,这可是他有生以来碰到的最有趣的案子,相信,一旦破获这个案子,结果一定会让人大吃一惊的。
半个时辰后,张紫涵和苏瞻得到一个让人失望的消息,萦袖和小王领着人紧赶慢赶,还是晚到了一步,等他们赶到的时候,木匠邓柏奇已经被杀。和更夫樊歪嘴一样,凶手提前一步杀人。
凶手杀人手法干脆利落,毫不拖泥带水,利器割喉,没有多余的动作。
此时,苏瞻站在邓柏奇家的院子里,不断打量着,他努力想找到东西将三名受害者联系起来,却总是找不到三个人的交集点。
若说共同点,也不是没有,三个人都年近四十,光棍一条。
掏粪工、更夫、木匠,这三个职业能有什么联系?
张紫涵也在考虑着这个问题,如果能找到三者之间的联系,这件案子也就没那么神秘了。
眼瞅着已经到了酉时中旬,奔波劳累了一下午,苏瞻和张紫涵来到了一个茶棚。
这个茶棚正对着邓柏奇家,所处位置较高,如果邓柏奇平日里与什么人来往的话,茶棚里的人应该看得到。
要了一壶茶,便与煮茶老头闲聊起来,煮茶老头是这里的住户,在这里开茶棚已有三十多年。茶棚很小,也不怎么赚钱,不过老头依旧干着这份活计,也不图赚钱,就图有点事干。
“老伯,跟你打听个事,你一直在这里开茶棚,可看到过一辆粪车出入邓木匠家?”
夏老头提着茶壶,颇有些意外的看了苏瞻一眼,“这可真是奇了,公子怎么知道会有粪车出入邓木匠家的?不瞒公子说,小老儿可是恨透了那辆粪车了,每次他赶着粪车从此走过,这茶棚里的人全都让他熏跑了。”
苏瞻也是随口一问,并没有抱太大希望。他想着,如果说掏粪工能和木匠有什么联系,恐怕也只有那辆消失不见的粪车了。
粪车工作量很大,会经常毁坏出问题,在老石头家并没有发现修理粪车的工具,想来只能找其他人修车了。在大明朝,会修车的,除了大车行的匠人,剩下两种人,就是铁匠和木匠。
尤其是大明朝的木匠,与后世的木匠不同,后世木匠术业专攻,各有精通。但是明朝的木匠,需要了解很多东西,因为大明朝许多工具都是木制的,所以,在大明朝要当好木匠,需要了解各个行业工具,甚至连造房子都要了解。
大明朝的木匠,几乎算得上百科小能手,算不上样样精通,但绝对是啥都懂一点。
老石头不会修车,会不会找邓柏奇修车呢?随口一问,没想到竟然有意外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