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穿越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 正文 第685章 反思
    几则抹黑蒙古人的‘豆腐块’,本来让赵昺很开心,可是细究之下却发现自己陷入了狭隘的自负之中。他记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人向来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人必须从此有记性,观四向而听八方,将先前一切自欺欺人的希望之谈全部扫除,将无论是谁的自欺欺人的假面全都撕掉,将无论是谁的自欺欺人的手段全都排斥……”

    现在来琼的士子们几篇哗众取宠的文章让上下皆陷入种癫狂,以为自己才是天下正统,却偏偏忘记自己已经被所谓的蛮夷侵略、屠杀和奴役。赵昺以为提高民族自信心并非坏事,但成为极端的民族主义无视对方的强大和长处,那不过就是痴呆的废物,盲目自大的走向极端只能是自取灭亡。

    在前世每当人们提起蒙古的时候,赵昺脑子中的第一反应就是草原、骏马、烤全羊,再就是沙漠化和雪灾;说起蒙古人便是粗暴、好斗和嗜酒,又有着民族特有的淳朴及热情好客,再就是想起蒙古人中曾出了个成吉思汗,其它的便再想不起什么了。

    不过让人费解的是进入近现代后,蒙古人依然过着游牧生活,年年吃补助,稍有灾难就需要救济。按说蒙古人所生活的地理环境资源是很丰富的,且蒙古人生活的天然的流动性也决定着蒙古人的眼界不应该狭窄。再者以其名列十大少数民族人口之一,也不应缺乏人才。即便后来部分人分裂出去建立国家,但是未能再现祖先的荣光,反而逐步堕落成其他民族的附庸,日子也是过得极为艰难。

    毋庸置疑的是在现代世界上,蒙古人是非常贫困的民族之一,面对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世界,蒙古人也表现出了极其严重的迟钝,不思进取,面对未来世界的发展真是难以想象,偌大一个地球将来还有没有蒙古人的存身之处?!

    赵昺在学习和工作中也曾与蒙古人有过近距离接触,发现他们其实十分自负,个个认为自己是不可一世的英雄,所以在蒙古人憨厚朴实外表的掩盖之下,相互之间的嫉妒、怨恨和猜忌也是非常极端的,并不比别的民族更少,甚至更加严重。这种情绪严重的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忠诚度,也导致缺乏协作,妨碍着蒙古社会的统一和整合。当然,这同样会导致缺乏宽容,尤其是对失败者的宽容,谁只要失败了,谁的朋友就会马上离他而去。

    其实蒙古人的处境到底如何,以及如果这种状态继续持续下去的话,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每个蒙古人心里都很清楚。可是成吉思汗的子孙们除了酒桌上的豪情以外,从老祖宗那里什么优良传统都没继承下来。而世人也只知道蒙古人在经历了初期短暂的、暴风雨般的荣耀和辉煌之后便却陷入长久的沉寂,这就如同阿q也常说的一句话——俺家祖上也阔过!

    那么是什么原因、是什么样的根本因素制约着蒙古人的进步和发展呢?当前赵昺正可以跨越历史的长河见证蒙古从最辉煌的时刻走向衰落的过程,也可以从中反思汉族为何被蛮族战胜,从另一个角度寻找破敌之策,也早点结束自己动荡的生活,享受下当皇帝的美处。

    赵昺想想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日子,不难发现即便在实现‘大一统’的时候,蒙古高原上仍然是战乱仍频,还在自相残杀。而任何一个部落被征服,付出的代价都是全部被虐杀或者奴役,其残酷程度绝对令人发指;如果说曾经拥有过短暂的和平,也是因为有更强大的部落通盘征服了其他弱小的部落。

    其实蒙古各部落相互征伐的历史持续的更长,铁木真的父亲被塔塔儿人害死以后,他的族人就都离开他投奔到,别的部落里去;在他与王罕的战役失败以后,逃命的途中跟随他的家臣绝大多数也不是蒙古人,而是一些别的民族的人,这种情况就是在成吉思汗以后的时代也未能幸免,忽必烈仍然是依靠色目人和汉人替他当枪。

    这使赵昺想到前世的蒙古人自以为是个人英雄主义性格,看来也是从上边有传承下来的,团结和协作永远是蒙古人群缺少的重要一点。如此情况下,工于心计的异族统治者只要采用离间计,或者公开称赞或者封赏蒙古人中的一个部落,或者给予某个部落某种特殊的权利,就很容易在蒙古人中播撒下不和的种子,挑起蒙古人内部的争端,令其内斗,相互攻杀,从而达到弱化蒙古民族的目的,成为被统治民族。

    自命不凡的个人英雄主义所导致的另一个恶果是很容易被盲目的激情所驱使,计划去做一件大事,然而事前却很少会认真评估其风险和后果。二次攻打日本和讨伐占城、安南,恐怕就要元朝使节被杀、被驱逐,引发了忽必烈的‘激情’成分在里边,没有经过缜密的安排便盲目的遣军前去,可能其以为婆婆妈妈是胆怯的表现,若凑巧做成了便会很骄傲和得意,认为天下所有的事不过如此,个人英雄主义的虚荣同时会得到很大的满足吧!

    而据赵昺所知,忽必烈也曾准备组织第三次远征,想要将日本平定,但是终元一朝却都没有实施。可见蒙古人非常缺乏承认自身不足的勇气,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某种意义上很脆弱,失败后容易陷入自卑和自我怀疑,很容易一蹶不振。两场败仗,加上察必皇后的死亡,让忽必烈陷入了沮丧之中,不过蒙古人固有的性格让他无法诿过于他人,于是只能闷头喝酒,在醉意中得到解脱了。

    前世中人们常用天气寒冷和孤独的游牧生活为蒙古人嗜酒辩解。可赵昺以为雄心勃勃的忽必烈变成了醉鬼正是本民族意气用事的性格体现,他们既然认为自己是英雄,那么肯定不会愿意过平凡的日子,像个庸人一样碌碌无为,使得他要追求不凡。然而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的时候,便与那些失恋的男女、失意的文人一样寄情于酒或是毒品。

    忽必烈豪饮无度想是觉得酒桌上的竞争,也在一定程度提供了一种战斗拼杀的氛围,能够充分体现出另类的英雄气概,以从平凡中创造冲动。嗜酒的危害谁都知道,酒醉失德洋相百出不用说了,且会伤害自身,脂肪肝都是轻的。而整个民族集体性的嗜酒如命确是一件可悲和可怕的事情,这种恶习肯定还要对蒙古人的后代和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成吉思汗同样认识到嗜酒的危害,他曾发布上谕说:酒醉的人,就成了瞎子,他什么也看不见,他也成了聋子,喊他的时候,他听不到,他还成了哑巴,有人同他说话时他不能回答。他喝醉了时,就象快要死的人一样,他想挺直地坐下也做不到,他象个麻木发呆头脑受损伤的人……国君嗜酒者不能主持大事、颁布训诫和重要的习惯法;将士嗜酒者不能掌管十人队、百人队或千人队;卫士嗜酒者将遭受严惩。可本性难移,说了又有什么用呢……

    赵昺来到这个世界后经常会被几位师傅‘劝谏’,批评他做事冲动、功利、实用,做事取巧,往往凭着一时激情决断。另外不注重礼节,不听圣人之言,不遵圣人教诲,且独断专行,好勇喜杀。处理政务简单粗暴,有时仅凭个人好恶,不计后果等等。那意思自己与当前社会格格不入,简直与蛮夷无异,当然这话没有说出来。

    每当挨训的时候,赵昺嘴里虽然哼哼哈哈的答应着,但他清楚自己是在敷衍,心里并不能全部接受。不过他对自己与当下格格不入并没有多想,只是以为是中国现代文化与古代文化之间理念的冲突。要知道他也是长在红旗下,戴过红领巾,做过三好学生,学习过五讲四美、三热爱,曾扶着老奶奶过马路,捡到一分钱也要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受过老师表扬的好人,这同样是中国传统美德,怎么到他们面前就一无是处了。

    说到他是实用主义,赵昺记的自己所上大学的校训就是学以致用,将自己学的知识最大程度的转换为社会价值;工作后,老板儿同样是要他们要务实,不要务虚。且没有自己的实用,根据局势的发展采用不同的对策,能有今日的琼州吗?若是按照他们建设所谓的大同社会,只怕还没沾边就被逼的跳海了。

    说自己功利,干脆就说钻钱眼里儿得了,赵昺知道只要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没有实现,还处在封建社会的宋朝同样是没钱寸步难行。自己不功利,十几万军队吃什么、喝什么,拿什么去打仗;又用什么给追随自己的人开工资,发奖金;若是自己不设法弄来钱,大家恐怕还要住草棚,吃白饭啃鱼干呢!

    听圣人之言,在现代社会自己就得饿死,永远被人踩在脚下,职场上玩儿的是丛林法则,讲究的是狼性。谁要是恪守那些东西,完全按照礼教行事,只怕不被送进精神病院,也要当一辈子宅男。老婆都混不上不说,若是无老可啃也只能吃着低保,终日以方便面为伍了。

    至于警惕性强也是无奈之举,很多的时候你除了爹妈根本没有人可以信任。老师看你不过是钱包,当做敛财的对象;老板看你就是台机器,恨不得给你通上电让你二十四小时的工作;朋友更多的时候把你视作可以利用的工具,一旦失去可利用的价值便不再认识你;而日日相处的同事简直就是你的敌人,不仅要小心其打你的小报告,还要防着他哪天抢了你的饭碗;即便想信个教寻找个精神寄托,弄不好还会被骗的倾家荡产。如此环境下,你敢不时刻警惕着吗?

    “唉,都说时势造英雄,这环境也会改变人的性格!”赵昺反思着自己两世为人经历的种种,不由的感叹道,心里也突然理解了蒙古人为啥会变成了这样。

    蒙古人所生活的欧亚大陆腹地的草原带并不是适合耕种的土地,地理环境决定着历史上蒙古人的生活方式必须是所谓的“逐水草而居”。然而游牧经济却是一种非常单一的经济,生活中的许多必需品无法从牲畜身上获得。而获得这些东西有两种途径,一个是贸易,一个是掠夺。

    在古代,贸易这种方式是非常脆弱的,它受到气候、交通、国家、民族关系等太多因素的影响,不如掠夺来得痛快和方便,所以对蒙古人的祖先来说,通过战争进行掠夺,也是一种重要的生产方式。也就是说,并不是蒙古人天生野蛮,只是情非得已。对此忽必烈说得非常精辟,大致意思是说,我朝在建立之初,攻城掠地之后,从不驻守,只是为了获取有用之物。

    可以这样说,地理环境的制约,游牧的生活方式,通过漫长的历史沿袭逐渐培养了蒙古人的尚武精神,从而赋予了蒙古人勇猛顽强、活跃粗放的精神气质,然而,凡事有其利必有其弊,这种尚武精神也对蒙古人性格中带来了很多负面因素:

    处理事情简单化,冲动,不考虑后果,认为激情可以解决一切。讨厌繁文缛节,和复杂的理性思维;文化教育水平低,却又看不起文化人;鲁莽,豪爽,暴躁,不拘小节,喜欢直来直去;缺乏理性,缺乏冷静的分析能力和洞察力,因而也就平庸和迟钝。

    蒙古人几乎不喜欢什么形而上的、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实际功用的思想,蒙古人在内心深处的哲学是不成文的实用主义,只有对现实生活有用的思想和技能才会受到重视,所以早期的蒙古人在每攻下一个城市以后,没有受到屠杀并被带走的俘虏中一定会包括各种工匠和手艺人。

    想到这些赵昺觉得蒙古人也够可怜的,早早就体会到了现代社会的艰难,难怪他们的后代依旧不愿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