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穿越 > 梦回大明春 > 419【兄弟,换钱不?】
    王渊忙着制新钱时,正德十五年的会试、殿试已经结束。

    历史上,这一届科举很有意思。

    文官们把会试搞定了,皇帝却不在京城,且连个监国都没有,无法进行接下来的殿试。等朱厚照好不容易回来,已经是第二年,病死之前把殿试给弄完了。

    但现在明显不同,朱厚照依旧活蹦乱跳,还有一个健康成长的太子。

    贵州士子,在今年突然发力,汤冔、汤训兄弟同时考中进士。且没拜入王阳明门下的汤训,名次比哥哥汤冔还高,中了二甲第十四名。

    贵州心学门徒当中,学问最扎实的叶梧、陈文学,反而再次双双落榜,也不知啥年月能熬出头。

    汤训不但殿试名列前茅,还成功考上庶吉士,正跟其他庶吉士一起在翰林院深造。

    工部管理的官方宿舍已经不够用,汤训和郑一鹏被安排在民舍,由吏部和工部共同出钱租赁。

    新科进士是最爽的,也是最为痛苦的。

    爽在衣食住行,都有朝廷出钱,节假日非常多,还能免费雇佣差役做随从。

    痛苦在于花费甚巨,至少三个月的观政期,几乎每天都迎来送往。各种宴饮活动得参加,还要送礼拜会重臣,不管人家见不见,反正你的礼物必须送到。特别是吏部郎中那里,如果不多送点礼,指不定观政期满之后,就把你扔到哪个穷乡僻壤当知县。

    新科进士在正式做官以前,二甲领从七品工资(年薪八十四石),三甲领正八品工资(年薪七十八石)。

    汤训作为庶吉士,稍微没那么窘迫,他要深造两三年,可以慢慢跟上官联络感情。

    某日清晨,又是放假。

    室友郑一鹏洗漱之后,对汤训说“仲元,今日关俸,什么时候过去?”

    “现在便去吧。”汤训拿起折扇说。

    二人步行前往天财库,高高兴兴领工资去了。

    天财库以前只给京营士兵发饷,京官的俸禄在外承运库支取。但到了正德年间,外承运库被内府给兼并,官员领工资只能找天财库。

    承运库现在只剩内承运库,也即狭义上的“内库”,官员“请发内帑”就是指从内承运库拿钱。

    终明一朝,皇帝和太监都在不断侵吞国库,到正德年间,只剩太仓还由户部管理。内承运库名义属户部,但户部只有记账权力,工部享有查账权力,库印由户部官员掌管(掌印大权后来也被太监拿走)。

    除了户部管理的太仓库,其他库房全都一塌糊涂,说明文官还是相对靠谱的。

    可是,历朝皇帝都在侵吞太仓银,等于把国库银子往内库捞。更有意思的现象是,在明代中后期,朱厚照是侵吞太仓银最少的;而嘉靖和万历,时不时就从太仓拿银子,万历直接把国库当内库使用(也有三大征需要赏赐功臣的因素)。

    单从挪用国库银子充实内库的情况来看,朱厚照就是一个“大公无私”的好皇帝。

    爷爷成化帝侵吞的国库银子,是朱厚照的三倍;父亲弘治帝侵吞的国库银子,是朱厚照的六倍;嘉靖帝侵吞的国库银子,也是朱厚照的六倍;万历帝侵吞的国库银子,直接是朱厚照的十三倍!

    都说朱厚照喜欢大兴土木,可人家挪用的国库银子最少啊!

    汤训和郑一鹏来到天财库时,那里已经有许多官员在排队。不过真正的重臣要员,都是家仆持印信代领,可不会亲自来跑一趟。

    负责发工资的,是太监……

    几个领到工资的京官,议论纷纷从汤训身边经过,似乎都在讨论新钱的事情。

    好半天终于轮到汤训,太监让他签字画押,接着扔来一块银元,一吊铜钱,一袋大米。至于俸禄如何折银,太监并不解释,官员可以自己回家换算——折银、折钱若是太狠,百官肯定要闹的,正德初年就闹过一回。

    郑一鹏盯着自己手中的银元,皱眉道“这是陛下的头像?”

    汤训说道“应该是吧。”

    真的认不出来,只能从冠冕侧像,知道肯定是皇帝,然后通过“正德元宝”判断是朱厚照。

    郑一鹏愤怒道“王侍郎逢迎至斯也,为了讨好陛下,居然使用这种手段。”

    “咳咳。”汤训咳嗽两声,不想讨论此事。

    郑一鹏说“仲元,你与王侍郎是同乡,应该在私下好生相劝。我等士子寒窗苦读,求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不是做佞臣只知讨好皇帝!”

    汤训只能说“王侍郎自有分寸。”

    杨慎因为皇帝出京不归,又加上妻子病逝,早已经愤而辞官了。这家伙整天研究文学、艺术、物理、数学,纠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者,郑一鹏便是杨慎的狂热粉丝,历史上还跟杨嗔一起去哭门。

    简单形容,郑一鹏就是个愤青,或许从政之后会慢慢改变。变好或变坏,暂时不清楚,至少此刻他是非常单纯的。

    二人没走多远,就有一个帮闲过来,拱手赔笑“两位老爷,可愿换钱?”

    “换钱是何意?”汤训不解道。

    那帮闲解释说“就是用旧钱,换两位手里的新钱。黄钱(京城铸钱)换新钱,两文换一文;皮钱(地方铸钱)换新钱,视铜钱好坏而定,两文到五文换一文。”

    郑一鹏惊讶道“王侍郎所铸新钱,居然这么值价吗?”

    帮闲笑着说“我家老爷爱收藏钱币,两位无须多虑,只是为了收藏而已。”

    郑一鹏犹豫片刻,拿出刚领的工资说“那我全部换黄钱。”

    双方当场进行交易,郑一鹏手里的铜钱,数量直接原地翻倍。

    郑一鹏又问“这银元换吗?”

    帮闲摇头说“不换。”

    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首批发放的新式铜钱,大部分都被京城的钱庄和富户吃进。他们雇人到处换新钱,然后拿去储存起来不用,因为新钱制作精美、用料十足,不但可以保值,运到外地还能赚差价。

    如此便是劣币驱逐良币,好钱被藏起来,劣钱在市面流通。

    反而是王渊制造的银元,因为含有部分杂质,富户和钱庄都懒得储藏。但因为制作精美,且定价合理,大受市场欢迎,商贾做生意时特别方便,不必先验银子成色再称重量。

    小型交易也很便利,不需要把银子剪下一角,直接给一元、五角或一角的制式银元便是。

    此次制造新钱,可谓超级成功,官员和百姓都非常满意。

    (注大明计重单位,一斤等于十六两,一两等于十钱,一钱等于十分,并非全都是十六进制。)